知识产权:要热度也要温度
2008-06-27 浏览:8701次
中国知识产权事业近年来取得了迅猛发展。权威数据显示,2007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共受理商标注册申请70.8万件,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08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累计受理专利申请已达418.9万多件。伴随《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发布,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势头越发强劲。
知识产权体系建设绝非一时之功,若想取得全面突破,保持一种全方位的、全民式的热度绝对不可或缺。唯有如此,中国知识产权事业才可能实现升华式的突破。
政策热: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层面的引导。美国、日本等知识产权体系建设领先的国家,都制定了强有力的知识产权推行政策,甚至将其提升到“知识产权立国”的高度。正因为如此,美国、日本在知识产权领域一直处于领跑地位,并出现了IBM、爱普生等全球知名企业。从1980年开始,中国开始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比较齐全的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先后加入《巴黎公约》等18个国际公约、条约和规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发布,更是将我国的知识产权工作推进了一个全新时代。
企业热:来自权威机构的一项统计表明,全球各大公司每年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投资增长都保持在20%以上。近年来,中国企业不再是知识产权的“失语者”,它们的知识产权意识迅猛觉醒。尽管仍有部分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但从整体上看,中国企业力求建立一套严谨而科学的知识产权体系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舆论热:有数据显示,“知识产权保护”,成为2007年度的十大流行词。
实践热:2007年,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增加了审判工作计划,包括立法、执法、审判、机制建设等10个方面,共计276项具体措施。企业的自主创新也在形成热潮,这也直接推动了国家专利申请数量的迅猛增长。
如果热度是驱动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激情,那么温度则是确保事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保证。我国知识产权体系的构建,需要将热度和温度进行良好的衔接。唯有如此,中国知识产权事业才会激情四射地高歌猛进,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从宏观上看,中国发展知识产权事业的决心,人所共鉴。这些年,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以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发布,都有力地表明,中国已将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勤强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坚持总体布局、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确保完成各项任务,并对战略实施效果进行阶段评估,全面有效落实各项举措。张勤指出,争取到2020年,把我国建成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这也意味着政策的温度是足够的,确保了持续性。
事实上,中国知识产权事业能否获得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企业的态度和行动。那么,企业该如何做,知识产权工作才会赋予其持久不变的温度呢?
首先,企业应将知识产权融入长远的战略规划,形成一种战略自觉。唯有如此,企业才不至于在遭遇一些现实问题时产生立场的动摇。我们遗憾地看到,有一段时间,一些企业因为难以承受研发的投入,放弃了对自主创新的追求,最终因后劲不足而黯然出局。反观那些领先企业,他们总会将知识产权视为坚不可摧的企业战略,并在此指引下创造新商业机会,并加强竞争力。
其次,注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列为9大战略举措之一,人才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事知识产权工作30余年的精工爱普生公司知识产权本部长上柳雅誉认为,《纲要》的出台非常及时,如能得以贯彻,只需5到10年,中国的知识产权工作便会得到巨大的发展。《纲要》的重点在于执行,而执行的关键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到位程度,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到位程度,又与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
30年来,爱普生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一直非常重视。从对一般工程师的启蒙教育,到对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爱普生都设立了严格的制度和程序。经过多年的努力,爱普生培养、吸纳了大批具有极高专业素养的知识产权人才并先后8次获得日本发明协会授予的发明创造奖。
中国企业在人才体系培养上,不仅要在战略上予以重视,更要引入卓有成效的手段。学习国际成功企业的经验,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近年来,爱普生相关高层频频出席中国各种知识产权沟通的论坛、讲座,积极与中国企业分享其人才体系的构建方略。为了帮助中国企业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爱普生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如前不久在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3所高校举行的以“知识产权在我身边”为主题的系列普及活动,爱普生就予以全力支持。
最后,打造文化基因。只有将重视、尊重知识产权的理念有效融入企业文化基因,才能达成价值观上的高度共识,真正激发人与企业的创新力量,从而推动知识产权体系的有效构建。“爱普生的经验是文化先行,企业需要打造一种‘创造与挑战’的DNA。”上柳雅誉先生介绍,“爱普生的制胜法宝就是追求独创性,要开发和培育唯我独有的强势技术,实现从无到有的创新,创造出领先于市场的全新产品。只有当技术具有唯一性的时候,企业才能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转自新浪网